為餐廳建立打動人心的品牌【餐廳衝刺班 online】

首先,這篇文章談的絕對不是你想像的內容,但十分重要,請務必看到最後。

為甚麼餐廳要建立品牌,更要「打動人心」?

餐飲業近年有一種趨勢,就是食物質素本身的價值越來越低,而餐廳提供額外價值的重要性越來越高,要有用餐要有「體驗」、食物要「IG-able」、餐廳要有「打卡位」等等。

但是,即使用餐體驗再好,菜單設計再好,不少餐廳因為「誰人經營」「誰人得益」或其他理念層面的因素,導致生意兩極化,受歡迎的門庭若市,生意多到水泄不通,不受歡迎的則門可羅雀,日日「拍烏蠅」。

我是誰:透過消費「理念」建立身份認同

90 後和 00 後是最新一批的消費群,他們的消費喜好和需求,即使對比 80 後的,也有翻天覆地的轉變。他們追求的不只是消費體驗,作為消費者他們不再是被動的,更大程度上追求一種主動性的「消費理念」。與 70 前客群的「得到甚麼」、80 後開始的「體驗甚麼」不同,90 後開始重視的是「我以甚麽身份在做」。

在這個性取向不再二分,而要分「LGBTQIA+」的年代,身份認同不再是外在介定的身份 (identity),而是由內在主導的行為 (being) 本身,甚至不是固定的。

「我是素食主義者,但大部份時間是只吃牛排的生酮主義者」

這句是我在餐廳真實聽到,顧客的真誠說話,這是流動的身份認同的最鮮明例子。餐廳作為餐飲服務提供的一方,是促成他們建立相關身份認同的場合。直接一點的例子,就像一些人在「黃店」光顧,會大肆公開為自己加添光環一樣,即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有其他行為並不相符,作為消費者他們的「消費理念」已讓他們建立身份認同。

我的餐廳應該怎樣做?

既然我們知道「理念」的必要性,具體上作為餐廳經營者,真的要盲目跟風才能賺錢嗎?不是的,正如上文所述,90 後和 00 後的身份認同是流動且不是兩極的,需要不同的消費場景實現,所以需要不同的服務供應者:作為素食者時需要「素食」的品牌,作為「挺同」的人時需要「挺同」的品牌,作為「電競」人時需要「電競」品牌⋯⋯ 需求十分多樣。餐廳品牌只要找到自身的獨特立場,真誠、始終如一地持續向外推廣建立品牌,就能窂窂抓住自己的客群。

說白了,今時今日 「打動人心」的品牌故事,不再是虛無的空談,而是實在的、言行一致的實踐。這對餐廳品牌來說,絕對不容易,但要應對將來的消費群,也是必然的方向。

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,它的檔案名稱為 4osnSRSN0uuXPzdQuuKJXDUAu0Fzls6OBXI-v_QFhKwh-y0XEPG6E5dL6jzKmM2ot5jNsCu-o4wARWX7ql31dIiZBMIXCQvSDiJ7VvKped7d9gTajDXl6tntlbHlmiS8OehM3OfV

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?如對開餐廳、開分店有任何疑問,歡迎與我們聯絡。iCHEF 致力讓開餐廳變成一門更好的生意,分享不同餐廳運營知識和趨勢,陪伴餐廳生意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