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 的起源
POS(Point of Sale 或 Point of Service)系統在 1980 年代的美國超市業界開始流行,物流業和零售業開始走向電子化管理,提升了營運效率,而在收益上有大幅提升。
POS 系統的硬件演變
- 第一代 ECR: 最早期的電子收銀機,配有簡單的計算和列印發票的功能。
- 第二代 ECR: 電子收銀機,加上定期統計報表功能。
- 第三代餐廳 POS 系統: PC 硬體,分離式的主機與螢幕(1992-93)。
- 第四代餐廳 POS 系統: PC 硬體,觸控螢幕與主機 All-in-One。
餐廳 POS 的軟件演變
- 80 年代: 使用 DOS 系統 (DOS-based),最早期餐廳 POS 系統。
- 90 年代: 使用 Windows 系統。90 年代 Windows 普及,餐廳 POS 以 Windows 平台開發有相容性上的便利。
- 00 年代: 由於開源軟體的品質上升,開始出現採用 Linux 等開源軟體開發的餐廳 POS 系統。
- 2010 起: 使用 iOS/Android 等移動平台。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普及,許多廠商也開始採用 iOS/Android 來開發餐廳 POS 系統。
餐廳 POS vs 零售 POS
餐廳的需求與零售店有很大的分別,因此除了在 POS 軟件上,體件的使用上也有差別。我們先說明一般 POS 會用到的硬件:
- 主機: 大部份是工業型 PC 主機,或是專為餐廳 POS 系統用途設計,整合觸控螢幕的 All-in-One 機種。
- 觸控螢幕: 店員操作使用,也有與主機整合的類型。
- 錢櫃 (Cash Drawer): 存放現金。一般與出單機連結,在列印時自動開啟。
- 出單機 (Printer): 列印發票或是給後台的單據,以熱感式為主,也有點陣式印表機。
- 其他: 條碼掃瞄器、顧客螢幕、信用卡機、八達通機、叫號牌呼叫器等等,也有各種外加硬體。
零售用的 POS 中,出單機的必要作用為列印發票給顧客;而餐廳 POS 來說,出單機的必要作用則是廚房後台出單。在香港,餐廳的為了提營運效率,很多都不會預設列印發票給顧客,但廚房後台在前台樓面落單時立即印單則是連小食店都採用的做法。

香港傳統的餐廳,老闆一般都有超人的記憶力,能夠記住幾十張枱顧客的點餐,甚至順序地輸入大腦。那時候,點餐系統就是人腦。除着社會發展城市人口增加,香港餐廳的顧客量大增,一般店員沒有傳統老闆的記憶力,開始採用「手寫單」系統:客人點餐時,前台樓面將點餐內容寫在細小紙上,又在顧客的紙卡手寫已點菜色的總價,再走到廚房窗口將小紙傳遞給廚房。「手寫單」系統雖然已經加快了效率,但往往錯誤很多,一來廚房不時看不懂前台的手寫字,二來前台樓面在短時間內計算總價往往計算錯誤。

隨著科技的發展,餐飲開始用電腦來營運餐廳,也就是 POS 點餐系統。最初餐廳 POS 的主要功能是為了防弊(anti-fraud)和避免計算錯誤總價,但後來 POS 系統同時也有商品統計功能,可以提供餐廳商品銷售狀況、營業額等等的資料,讓餐廳經營者能有效掌握經營狀況。一直發展下來,餐廳 POS 系統已主要用作了解消費者喜好、分析顧客行為,而這些數據資料幫助了餐廳未來營運計劃和發展。這些系統分析功能延伸出顧客候位、口味註記 (俗稱「改碼」)、前台確認上菜、員工打卡等等的功能。
當然,你也可以選用榮獲國際金獎的 iCHEF 餐飲 POS
